环球视察网

牛弹琴专栏评析:印度“发飙”背后,是战略焦虑还是外交试探?

近日,印度在外交、边境、经济领域接连强硬表态,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。从拒绝加入中国主导RCEP(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)升级谈判,到在中印边境增兵部署新型雷达系统,再到威胁对美国科技企业发起反垄断调查,印度一系列“高调动作”被媒体形容为“突然发飙”。中国知名时事评论员“牛弹琴”在其最新专栏中指出,印度的“非常规举动”折射出其在大国博弈中的复杂心态,既是战略焦虑的宣泄,也暗含外交试探的深意。

一、多领域“强硬”:印度近期动作频频

边境军事化升级:据印度《经济时报》报道,印军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附近部署了由以色列研发的“绿松”远程预警雷达,号称可探测400公里内低空飞行目标。与此同时,印度空军紧急采购法国“阵风”战斗机并部署至前线机场,被解读为对华军事威慑的信号。

经济“去中国化”加速:印度电子和信息技术部宣布,将对中国投资的审查范围从涉及国家安全的领域扩大至所有行业,并要求小米、vivo等中企高管必须为印度籍。此外,印度正式退出RCEP升级谈判,转而推动与美国、欧盟的“印太经济框架”合作,试图削弱中国在区域经济中的影响力。

对美“硬碰硬”:针对谷歌、亚马逊在印度的市场垄断行为,印度竞争委员会(CCI)突然发起突击调查,并开出合计超20亿美元的罚单。分析认为,此举既是转移国内对经济增速放缓的注意力,也是向美国传递“印度不是软柿子”的信号。

二、牛弹琴:印度“发飙”的三大深层动因

在专栏文章中,“牛弹琴”将印度近期行为归结为三大心理驱动:

  1. 大国地位焦虑:印度自诩为“全球南方领袖”,但在金砖国家、上合组织等多边机制中难以与中国抗衡,甚至在G20轮值主席国任期内因国内矛盾导致多场会议延期,迫切需要通过强硬姿态重塑国际形象;
  2. 国内政治需要:莫迪政府面临地方选举压力,民族主义情绪成为转移矛盾的“安全阀”。例如,边境增兵消息发布后,印度人民党支持率在北方邦回升5个百分点;
  3. 对美博弈筹码:美国近期拉拢印度加入“芯片四方联盟”,但要求印度限制对华技术出口。印度通过反垄断调查等手段向美方施压,试图在科技合作中争取更大利益。

三、国际反应:警惕“情绪化外交”的风险

印度的“非常规举动”已引发连锁反应。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回应边境问题时强调:“中方始终致力于维护边境和平,但印方应避免采取导致局势复杂化的行动。”俄罗斯《独立报》则警告,印度若在经济上过度排斥中国,可能重蹈“去全球化”覆辙——2023年印中贸易额虽下降8%,但印度对华贸易逆差仍高达850亿美元。

“牛弹琴”在专栏结尾指出:“印度的‘发飙’本质是一场高风险赌博:既想通过强硬姿态获得谈判筹码,又担心玩过火引发真正对抗。关键在于,新德里是否明白——在大国博弈中,情绪化的表演终将让位于理性的利益计算。”

截至目前,印度政府尚未对“牛弹琴”的评论作出回应,但其外交部的例行记者会上,发言人重申“印度将坚定维护国家利益”。这场由“发飙”引发的国际关注,或许正是印度寻求战略突围的缩影。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环球视察网 » 牛弹琴专栏评析:印度“发飙”背后,是战略焦虑还是外交试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