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7月28日,一则“考生收到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‘未录取通知书’”的帖子在网络引发热议。多名考生在社交平台晒出印有港中大(深圳)校徽的红色信封,内页却以“很遗憾……”开头,直言“未能被录取”,并附有校长徐扬生手写体签名的鼓励语。这一“反向录取通知”迅速登上热搜,网友戏称其为“高校版‘好人卡’”。7月29日,港中大(深圳)招生办紧急回应:该信件实为针对未录取考生定制的“成长鼓励信”,初衷是传递人文关怀,但因表述欠妥引发误解。
信件内容曝光:从“遗憾”到“未来可期”
据考生提供的照片显示,信件整体采用港中大(深圳)标志性的深红色调,外封印有烫金校徽,内页以“亲爱的同学”开头,正文写道:“很遗憾,经过综合评估,你未能被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2025年本科录取。但你在申请过程中展现的学术潜力与个人特质,让我们看到了无限可能……”信件末尾附有校长徐扬生的手写体寄语:“人生是长跑,港中大(深圳)永远为你鼓掌。”并加盖学校公章。
“看到信封时我还以为是录取了,拆开后直接懵了。”来自广东的考生李同学表示,自己高考成绩632分,因未达到港中大(深圳)综合评价录取线而落选,“信中虽然有鼓励的话,但开头那句‘很遗憾’太扎心了,像被当面拒绝。”另一名浙江考生王同学则认为信件设计“有温度”:“至少学校愿意花时间给落榜生写信,比石沉大海的沉默更尊重人。”
校方回应:初衷是传递关怀,表述将优化
7月29日上午,港中大(深圳)招生办发布声明,承认信件设计存在瑕疵:“我们本意是通过个性化信件,向未录取考生表达尊重与鼓励,但‘未录取通知书’的表述易引发歧义,对此深表歉意。”声明透露,今年该校共向约1.2万名未录取考生寄送了鼓励信,信件内容由招生团队根据考生申请材料定制,涵盖学术表现、课外活动、个人陈述等维度,旨在肯定其闪光点并提供发展建议。
招生办主任曹女士在接受采访时解释,信件设计灵感源于国外高校“Deferral Letter”(延迟录取信)的关怀理念:“我们希望告诉考生,一时的落选不代表失败,而是人生新阶段的起点。”她强调,信件成本由学校承担,未与任何商业机构合作,也未在信中附带复读班、留学中介等广告信息。
网友热议:人文关怀与表达边界的平衡
事件引发两极评价。支持者认为,港中大(深圳)此举打破了高校“重录取、轻落选”的传统,体现了教育温度。教育学者熊丙奇指出:“在高考竞争激烈的背景下,未录取考生往往承受巨大心理压力,学校的鼓励信能起到心理疏导作用。”反对者则质疑形式大于内容,网友“@教育观察员”评论:“与其寄‘遗憾信’,不如多释放几个录取名额,或者提供志愿填报指导。”
值得注意的是,这并非高校首次因“未录取沟通”引发争议。2023年,某985高校曾向落榜生发送“你与我校的差距”分析报告,被批“伤口撒盐”;而2024年,另一所高校则因未录取考生收到空信封被投诉“不尊重”。如何把握人文关怀的表达边界,成为高校招生工作的新课题。
截至7月29日晚,港中大(深圳)已宣布暂停寄送鼓励信,并启动信件内容优化调研。这起乌龙事件或许终将平息,但它留给教育界的思考仍在延续:在分数与录取率之外,如何以更温暖、更专业的方式,守护每一个追梦者的尊严?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环球视察网 » 考生误收“未录取通知书”?港中大(深圳)回应:实为定制鼓励信引发的乌龙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