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,肥胖已成为困扰众多人的健康问题 —— 短期减重易反弹、反复节食伤身体,“长效稳定减重” 逐渐成为大家的核心需求。2025 年,从获批上市的靶向药物到创新非药物干预,长效减重领域有了不少新进展,既能帮助控制体重,还能兼顾代谢健康,今天就为大家全面梳理这些实用方案。
一、已上市长效减重药物:疗效与适配人群清晰化
目前主流的长效减重药物以 “GLP-1 受体激动剂” 及其升级的 “多靶点激动剂” 为主,注射频次从每日一次简化到每周一次,部分还有口服剂型,适配不同人群需求。1. 单靶点 GLP-1 药物:经典且兼顾心血管保护
- 司美格鲁肽(诺和盈 ®):每周一次皮下注射,适合 BMI≥30(或 BMI≥27 且有高血压、糖尿病等合并症)的成人。临床研究显示,2.4mg 剂量治疗 68 周平均减重 17.5%,高剂量甚至能让超 3 成患者减重超 25%。
- 利拉鲁肽(诺和力 ®):每日一次注射,适合上述同类人群,长期使用(2 年)平均减重 8%-10%,对中国人群的 “中心性肥胖”(比如腰粗、颈围大)改善效果明显,同时能调节血糖和血脂。
2. 双靶点激动剂:减重更强,还能护肌肉
- 玛仕度肽(信尔美 ®):中国自主研发的双靶点药物(GCG/GLP-1),2025 年6月获批用于成人肥胖或超重患者的长期体重控制,同年9月获批用于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。6mg 剂量治疗 48 周平均减重 14.01%,还能让肝脏脂肪含量降低 80.2%,胃肠道副作用比传统药物少 27%,特别适配中国人群高发的中心性肥胖和脂肪肝问题。
- 替尔泊肽(Zepbound®):每周一次注射,针对 BMI≥28(或 BMI≥24 且有合并症)人群。与司美格鲁肽对比研究显示,15mg 剂量治疗 52 周减重 19.2%,比前者效果更优,且内脏脂肪减少 27%;它的独特优势是能减少肌肉流失,肌肉保留率比单靶点药物高 18%,适合重度肥胖(BMI≥35)人群。
二、在研创新疗法:未来减重更便捷、副作用更低
除了已上市药物,不少在研方案也值得期待,核心方向是 “延长给药间隔” 和 “优化口服剂型”,解决 “怕打针、怕副作用” 的痛点。- 超长效 GLP-1 药物(MET-097i):目前在临床二期,每周一次注射治疗 28 周能减重 14.1%,且 36 周仍未达减重平台期;未来计划推出 “每月一次” 的给药方案,初步数据显示胃肠道副作用很低(恶心 13%、呕吐 11%),预计 2025 年底进入全球三期临床。
- 口服多靶点激动剂(NA-931):每日一次口服,二期试验中 150mg 剂量治疗 13 周减重 13.8%,胃肠道反应和安慰剂几乎没差别(恶心仅 7.3%),还不会导致肌肉丢失。它同时作用于多个代谢靶点,计划 2026 年推进到三期临床,适合注射不耐受的人群。
三、非药物长效干预:适合特定需求或配合药物
如果不想用药物,或需要药物配合强化效果,这两类非药物方案已被验证能长期控重。1. 全链路代谢代餐(腰纪线 MetaSlim)
通过 “阻断脂肪吸收 + 促进脂肪氧化 + 延长饱腹感” 三重作用,12 周平均能减少腰围 12.9cm,且 89% 的使用者在后续 2 个月里没反弹。它用微胶囊技术保留营养活性,口感和便携性都不错,适合日常饮食控制困难的人。2. 减重手术(袖状胃切除术)
适合 BMI≥37.5(或 BMI≥32.5 且有合并症)的重度肥胖人群,术后 12-18 个月平均减重 30%-40%,还能显著改善糖尿病、高血压等代谢问题。目前中国年手术量已超 4 万例,技术成熟,但需术前严格评估身体条件。四、科学选择指南:这样选才适合自己
长效减重不是 “选最贵的”,而是 “选最适配的”,需要结合自身健康状况、生活习惯和经济能力综合判断。1. 按健康问题选
- 有心血管疾病:优先司美格鲁肽(心血管保护证据足)或玛仕度肽(兼顾代谢);
- 重度肥胖(BMI≥35):替尔泊肽 15mg 或玛仕度肽 6mg 高剂量方案;
- 怕打针:选口服司美格鲁肽或在研的 NA-931;
- 有糖尿病、脂肪肝:玛仕度肽(同时降糖、减肝脂)更合适。
2. 长期管理要注意
- 生活方式是核心:药物只能帮减重 5%-15%,必须配合 “每日少摄入 500-700 大卡” 的饮食,加每周 150 分钟中等强度运动(比如快走、游泳);
- 监测副作用:GLP-1 类药物可能有轻微胃肠道反应(4-6 周会缓解),需警惕胰腺炎、胆结石风险,长期用还要查甲状腺功能;
- 考虑成本:目前司美格鲁肽(2.4mg)每月约 2500 元,替尔泊肽(15mg)约 7047 元,玛仕度肽(6mg)约 3780 元,可结合医保政策选择。
3. 特殊人群需谨慎
- 孕妇、哺乳期:所有 GLP-1 类药物都不建议用,需靠生活方式干预;
- 肝肾功能不全:轻度、中度受损不用调剂量,重度需在医生指导下用;
- 老年人:优先选副作用少的玛仕度肽或司美格鲁肽,起始剂量减半以减少刺激。
五、未来趋势:长效减重会更 “精准”
随着技术发展,长效减重正在向 “个性化” 方向走:比如针对 GLP-1 / 胰淀素的双激动剂,已在早期临床中实现 36 周减重 24.3%;每月一次的长效制剂、口服小分子药物会越来越多,提升依从性;甚至未来能通过基因检测(如 FTO、MC4R 突变)定制方案,真正实现 “量体裁药”。最后要提醒的是,无论选择哪种长效方案,都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—— 先评估身体状况,再制定方案,定期复查调整,才能在减重的同时保障健康。毕竟,“长期健康” 才是减重的最终目标。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环球视察网 » 长效减重不反弹?2025 年最新方案全解析:从药物到手术,科学选择看这里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