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每天要喝8杯水”是几乎每个人都知道的健康常识,但真正科学饮水的人却少之又少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营养科医生贺源提醒,饮水过少或过多都会给身体带来伤害。
饮水过少可能导致机体脱水,引发多种疾病;饮水过多,可能导致水中毒,引起细胞内、外液容量扩大和渗透压降低,影响细胞正常功能。
科学饮水不仅关乎解渴,更关系到全身健康。水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成分,参与新陈代谢全过程,在维持体液平衡、调节体温、润滑组织关节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。
01 把握合理水量:饮水并非越多越好
根据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(2022版)》建议,在温和气候条件下,低身体活动水平的成年男性每日需水1700ml,女性1500ml(约7-8杯,每杯200ml)。
不同年龄对水摄入量的需求不同。1-2岁的婴幼儿每日水分摄入总量为1300ml;2-3岁的孩子除正常三餐外需要额外补充水分600-700ml;7-10岁的儿童每日饮水量为1000ml。
需根据生活环境、饮食因素和身体情况适当调整饮水量。高温天气或北方冬天暖气房中,人体水分蒸发较快,需要增加饮水。饮食偏咸或摄入较多蛋白质后,也需要额外水分帮助排出代谢产物。
特殊人群需格外注意:心衰患者一天水分总摄入量最好不超过1500ml;肾衰透析患者每日水分摄入总量不超过800ml。有恶性肿瘤、肺部感染等疾病的患者不宜一次性大量饮水,应遵医嘱调整。
02 掌握科学方法:少量多次,主动饮用
不要等到口渴了再喝水,因为口渴是身体缺水的信号,此时身体已处于轻度脱水状态。北京保护健康协会健康饮用水专业委员会主任赵飞虹强调,应养成主动饮水的习惯,遵循“少量多次”原则。
每次饮水量建议在200ml左右,小口喝水比大口灌水更利于人体吸收。每天应分8-10次补充水分,饮水最好在空腹时,更易被身体吸收。
合理安排一天中的饮水时间至关重要。早晨起床后喝一杯200ml温开水,有助于降低血液黏稠度;晚上睡前1小时补充100ml水,可预防夜间脱水;餐前半小时应避免大量饮水,以免影响消化。
每隔1-2小时补充200ml水,保持身体水分平衡。
水温控制同样重要,适宜的饮水温度在10-40℃之间。水温过高易损伤口腔黏膜与消化道,增加患食管癌风险;过凉的水则会刺激肠胃,引起胃痉挛、腹泻。
03 选对饮用水质:白开水是最佳选择
白开水是最经济、健康的饮料。自来水煮沸后,其中的细菌和对人体健康有害的有机化合物被去除,高硬度的水质得到改善,而水中的矿物质不受损失。
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,烧开的自来水冷却到25-30℃时,氯含量最低,水的生物活性增加,容易透过细胞膜,能促进机体新陈代谢,增进免疫功能。
甜饮料、功能性饮料、果汁、浓茶、咖啡等不能完全替代饮水。各种甜饮料都是高糖、高热量的饮品,人体需消耗更多水分才能完成代谢。
功能性饮料、浓茶和咖啡含有咖啡因,有利尿作用,不利于人体补水。
对于觉得白开水没有味道的人,可以在水中加入柠檬片、薄荷叶等改善口感。哺乳期妇女需水量更大,每天约2.1升左右,因为乳汁中90%是水,充足饮水有利于乳汁分泌。
04 识别缺水信号:尿液是直观指标
尿液颜色是判断机体是否缺水的直观指标。水分摄入充足时,正常尿液颜色为透明黄色或浅黄色。当尿液颜色变为黄色,意味着摄入水分偏少;呈现较深黄色甚至深黄色时,表示身体缺水严重,应尽快补水。
人体失水量占体重的1%-2%时,便会出现口干、皮肤干燥、食欲减退等脱水症状。一旦失水量超过体重的15%,各器官就会停止工作,最终导致死亡。
排尿次数与排尿量也是判断标准。若排尿次数和尿量相较于平时减少,表明身体可能已处于缺水状态。其他缺水信号包括疲劳、注意力涣散、头晕、心悸、便秘等。
在高温或强体力劳动下,除了相应提高补水量,还需补充盐分,以维持水和电解质的平衡。
观察尿液颜色是判断身体是否缺水的简单方法:浅黄色表示水分充足,深黄色则提示需要尽快补水。当出现口干、皮肤干燥、食欲减退时,身体已处于脱水状态,需立即补水。
科学饮水不仅要足量,还要适时、适度。安排好每一天的饮水计划,让身体在恰当的时间获得恰当的水分补充,才能持续保持健康与活力。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环球视察网 » 你的水喝对了吗?医生提醒每日科学饮水的3个关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