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全班每人捐10元,四年凑够1万元支持母校发展。”近日,南方某高校推出的“千班万元”捐赠倡议在网络引发热议。部分学生支持“用微小力量回馈学校”,但更多人质疑此举涉嫌“变相摊派”,甚至有网友直指:“这是把慈善做成了KPI。”一场关于教育捐赠边界的讨论,将高校筹资模式与校友文化推向风口浪尖。
倡议内容曝光:以班级为单位,四年筹集1万元
据该校学生提供的倡议书显示,校方鼓励在校生以班级为单位参与捐赠,建议每人每年捐款10元至50元,四年累计筹集1万元设立“班级发展基金”,用于支持校友活动、校园建设或困难学生帮扶。倡议书特别强调“自愿参与、金额不限”,但附带的《捐赠荣誉证书》模板中,却明确标注“感谢XX班级全体同学慷慨捐赠1万元”的字样,引发“形式自愿、实质摊派”的争议。
“班委在群里发接龙,说‘不捐的需私聊说明原因’,这算哪门子自愿?”该校一名大二学生匿名向记者表示,部分学院为冲指标,将班级参与率纳入辅导员考核,导致“不捐款的学生被反复劝说,甚至影响评优资格”。而该校宣传部工作人员回应称:“倡议仅作引导,绝无强制,可能是个别班级执行中走了样。”
校方回应:培养感恩意识,资金使用透明
面对质疑,该校发展联络处负责人解释,“千班万元”计划源于校友会调研发现“毕业生想反哺母校却缺乏渠道”,因此设计此项目“降低参与门槛”。他强调,所有捐赠将通过学校教育基金会统一管理,定期公示用途,并可为捐赠人开具免税发票。
“我们曾有校友一次性捐1亿元,但更需要让每个学生意识到,哪怕10元也是对教育的支持。”该负责人透露,目前已有300余个班级响应,其中不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主动参与,“这本身就是一堂生动的感恩教育课”。
争议焦点:教育捐赠能否“从娃娃抓起”?
支持者认为,高校培养人才离不开社会支持,引导学生参与捐赠有助于建立“校荣我荣”的归属感。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:“欧美名校普遍将校友捐赠率作为办学质量指标,国内高校探索小额捐赠模式值得肯定,但需严格区分‘倡议’与‘强制’。”
反对者则担忧,此举可能异化为“道德绑架”。知乎高赞评论称:“当贫困生为10元捐款发愁时,学校该反思的是如何申请更多助学金,而非让学生掏钱证明感恩。”更有法律人士指出,若校方将捐赠与学分、评优挂钩,可能涉嫌违反《慈善法》中“不得摊派或变相摊派”的规定。
目前,该校已暂停班级捐赠排名公示,并承诺优化倡议方式。而这场争议背后,折射出中国高校从“靠财政拨款”向“多元化筹资”转型中的普遍困境:如何既拓宽资金来源,又守护教育公益的纯粹性?或许,答案不在“千班万元”的数字游戏里,而在每一份捐赠是否真正尊重了“自愿”的初心。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云川官网 » 高校“千班万元”捐赠倡议引争议:自愿还是摊派?教育慈善的边界何在